常州,这座位于长三角腹地的工业重镇,正以 “新能源之都” 与 “全民足球之城” 的双重标签,诠释着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。当 “苏超”(江苏城市足球联赛)的草根热情与 “中国新能源之都” 的产业动能相互激荡,常州用 “硬科技” 与 “软实力” 的共振,为观察江苏发展提供了独特样本。
一、产业突围:从 “苏南模式” 到 “新质生产力” 的跨越
2024 年,常州 GDP 突破 1.08 万亿元,其中新能源产业贡献尤为亮眼:新能源整车产量占全省 61.3%,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 97%,全球每 10 辆出口新能源汽车中就有 1 辆 “常州造”。这一成绩的背后,是常州十年如一日的产业定力 —— 从 2009 年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,到 2023 年跃升为 “万亿之城”,常州以 “链式思维” 构建起 “发储送用网” 全产业链闭环,培育出宁德时代、理想汽车等全球龙头企业,形成近 4000 家新能源企业集聚的产业集群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常州正以智能化改造重塑产业竞争力。根据《常州市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(2025—2027 年)》,到 2027 年将建成 100 家先进工厂、实施 1 万个 “微焕新” 项目,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。这种 “老树发新芽” 的转型路径,让传统纺织企业华利达实现小批量订单快速响应,让轧辊企业凯达重工核心业务数字化水平达 90%,展现出传统产业升级的 “常州解法”。
二、全民足球:激活城市发展的 “毛细血管”
在产业升级的同时,常州正通过 “苏超” 联赛书写城市文化新叙事。作为全省首个覆盖 13 个城市的全民足球赛事,常州队以 “专业 + 业余” 混合阵容参赛,主力队员平均年龄 28 岁,其中既有中小学教师、企业主,也有高中生。这种 “非职业班底” 的成功,不仅带动 76 万人预约购票、激活民间足球热情,更通过 “教练上场比赛 — 学生现场观赛” 的闭环,探索出一条青训反哺路径。

常州的足球实践,折射出江苏发展从 “经济单兵突进” 到 “物质精神协调” 的转变。正如常州市体育局负责人所言,组建城市队不仅是为了竞技成绩,更要搭建人才通道、培育足球文化。这种理念与常州同步推进的文旅融合(如大运河老西门历史文脉复兴项目)、民生改善(如 “一次挂号管三天” 医疗服务)形成呼应,共同勾勒出 “产城人” 深度融合的发展图景。
三、未来破局:从 “制造高地” 到 “创新策源地” 的跃迁
站在 “万亿再出发” 的新起点,常州正以 “未来产业” 布局抢占发展制高点。2025 年省重大项目清单中,常州 55 个项目入选,数量创乐鱼网官网入口历史新高,其中合成生物、氢能等未来产业项目占比显著。例如,扬子江大健康产业基地、拜尔斯血红蛋白项目等,标志着常州在生物科技领域的深度突破;华能金坛综合能源项目则通过压缩空气储能、茶光互补等技术,为能源结构转型提供示范。
这种前瞻性布局,离不开常州对创新生态的持续培育。依托 “一核一园两室三中心” 创新矩阵(如光伏国家重点实验室、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),常州已形成 “基础研究 — 技术转化 — 产业应用” 的完整链条。2024 年,全市新增国家专精特新 “小巨人” 企业 67 家、独角兽企业 9 家,上市企业总数突破 100 家,创新动能持续释放。
结语:解码 “苏超” 背后的发展哲学
常州的实践表明,江苏发展的 “超” 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的领先,更在于发展质量的超越 —— 以新能源产业重塑全球价值链,以全民足球激活城市软实力,以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。这种 “硬科技 + 软实力” 的双轮驱动,既是常州的成功密码,也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缩影。读懂常州,就读懂了中国城市如何在变局中破局、在转型中跨越的深层逻辑。
相关搜索:- 十四五打造常州
- 江苏六个高质量发展